工作以后,很多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早上出发,晚上回来,有时甚至吃饭都得去十多公里外。
刚来的一个月特别忙,白天四处窜,晚上忙于加班,工作上没我什么事,但晚上得装模作样地在办公室陪着同事领导熬夜,所以在车上总是睡觉,偶尔清醒,对着窗外发呆或问同事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会带本书在车上看,车子总是抖抖的,稍一会儿眼睛就花了,而手上总粘着土,会把书弄脏,以后就很少带书看了。
过了这一段,休息好了,意识到不能浪费时间,脑袋不能闲着,开始在车上看些小说,背两句sentences 。慕名看了钱钟书的《围城》,男主角方鸿渐的嘴里总能蹦跶出俏皮的话,前面调戏鲍小姐,后来奉承唐姑娘,很是得意。
我总是认为,人与人的沟通在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以和别人说话,喜欢放大别人身上的优点,变着法子夸奖人,对面笑了,我也觉得自己很机智,才思敏锐,认为初窥人际交往之天道,凭我这张甜蜜蜜的口舌定可找到女朋友。但是,看到方鸿渐这样时,才发现这是歪门邪道,不务正业,拾人牙慧却言之凿凿,油腔滑调不免使人厌恶;他坚守不住自己的情感,不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与不少好机会擦肩而过后,迷迷糊糊地和孙小姐结婚,展现出来的尽是小心眼,看在我眼中很尴尬,这样的男人可真丢人。他的人生就像一句本地歇后语“仰banjiao尿尿——放任自流”。有些人看《阿Q正传》总是看得到自己的影子,我读《围城》里边却尽是我自己。
偶然的机会,看到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影的热血沸腾消散殆尽后,读了她的《看见》,上面有着重写关于“理解”的篇章,并扬言学会理解是人变成熟的关键。文中展示了药家鑫的家庭状况和从小的生活轨迹,说明了他为什么会撞人后杀人,并提出理解别人的时候,要把他放在发生事情的那个时间和地点。在我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概念,我想我也会的,所以看看没多想就过去了。
上周由于工作需要,与科长和一位别科室的女同事到省内几个地方出差。下午的时间挺紧急的,科长让我学着开车,在村里边的路上,我扭着方向盘慢悠悠开着,生怕旁边骑自行车的人突然摔倒。科长看不过,把我赶下去,自己开车上到高速,行到驻马店不久,开始抓耳挠腮,他是瞌睡了。
再往前一周,我和科长俩人在外地出差,他困的时候会批评我不会开车,我说让我开车的时候,他说我没上过高速不能让我来。所以这次看他困了,我不吭气,免得挨骂。
过了一会儿,他困得受不了,在旁边停下车,换上我。副驾驶的女同事笑着说:“你开车,我可不敢睡着了。”我心里暗想:“全车人都别想睡着。”我哆哆嗦嗦地把着方向盘,车狠狠地抖了五下,终于挂上五档高速前进。驻马店境内的高速是双车道,右边的车道挺多都被压坏了,偶尔超车,左边是隔离栏,右边是大货车,把我卡在中间,心快跳了出来,手更加哆嗦了。途中遇到拍照的,心里不免一慌,才发觉没系安全带,慌慌张张用左手够安全带,没摸到扣子,前面是拐弯,右手稍稍猛打了方向,把后排的人全闪醒了。科长叮嘱了我几句,又睡了。
科长开车的时候更多。这时,我会用手机连上车载蓝牙,导航和放音乐。科长说我放的音乐“啥球歌,软绵绵的,听着催眠”,我歪着身子靠在后座上,深不以为意:以前我喜欢听的现在都不一定喜欢呢,谁知道你喜欢听什么?我还是不吭气。在市区行驶时,他不停地问在哪个地方拐弯,我想:拐弯的时候导航有提示嘛,如果一直盯着导航看,太没劲了,我还得看别的呢!他说提示的时候就晚了,随后我便不情愿地盯着导航,提前提示前方怎么走。当时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好,但科长批评人时言辞激烈,尽管知道做错也不愿承认,我没说话,心里总反抗,或者“行行行、是是是、好好好、下次一定做到”地敷衍。以后想起来时,总会从他的批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滑县是这次出差的最后一站,办完公事返回时,天已经黑了,科长让我开车,他忙工作上的事。上车打开音乐,大概十五分钟吧,眼睛开始犯困了,我想跟着音乐唱,但软绵绵的没法吼出来,不断地下一曲,找到些唱法生猛如刘德华的唱了几句,精神稍微好点。
不知不觉到了开封黄河大桥。前几天从此经过时是白天,旁边标志着桥的长度接近8km,桥中间一段不太宽的地方下面有水流动,混杂着泥沙,水面上挺多沙洲。晚上重新看到大桥时,高处是直溜溜的两排黄灯,地面和周围车辆都披上了一层浓郁的黄色,斜拉锁自下而上拉着高耸的桥塔,壮丽的美感,心中生出了一份喜悦,本想照下来见证这难得的美景,无奈没有第三条胳膊,只得作罢。此后脑袋慢慢清醒了,以后的三个多小时,再没困过。
第二天回到南阳,得自己开车办点事情。正是周末车多的时候,在市区走了一段,没注意到路标,总占错道,七拐八拐地才绕到想去的地方。不由得想起前几天给科长导航的事,尽管有导航提示,但变道的时候得提前很长距离打转向灯,离路口太近才得知路线的话,可能因为后边有车变不了道,会造成很大麻烦的。
别人批评的时候,自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因为总觉得自己不会错,会不自觉地质疑对方的话,而别人说话的毛病总是可以挑出来的,这样连同别人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经验也会置之不理。只有亲自经历挫折后,才想起来有人对自己提示过。
大学的时候,住了三年8人间,一年4人间,与室友相处时,心里总是矛盾的。心情不好时,甚至会因为室友的某个缺点影响到我睡觉或吃饭的时候没有等我一起觉得不够重视自己而不愿和他说话,虽然没说出来,但在心里和他斗气。理智上清醒地知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却一直想着那样,想别人总照顾到自己;虽然知道人无完人,回想起自己向来却以高标准要求别人,谁的缺点都能发现,并以为是自己心思细腻的功劳,长此以往,自己却养成了不少坏毛病。而正是因为对完美的追求,导致很多有机会做成的事情,前期需要打理的繁杂枝叶过多,无法展开想法而被搁置了。
工作以前,自己不在乎的,甭管别人怎么说,听不到心上去,只要考试过了,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室友们之间的秉性都已习惯,生活没什么大分歧,自己不做改变也可以过下去。
工作后情况变了,不听领导的话准完蛋,所以领导说的,记下来,做到就行了;一段时间也认为这样就是理解工作了。
现在想来,这不是理解,这是容忍,依照领导说的做是因为领导管着自己,而不是赞同他的话。借用柴静在书中写的,理解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在心中为他留下位置,是宽容,而不是容忍。在工作中,我想,应该想清楚为什么我得这么做,理清思路,这样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就有了把事情做好的那份心,而不再是敷衍。
还好自己不是太自负,最近正在养成习惯,拿不准的不下定论;别人的批评我得慎重考虑,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