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是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其中讲述一位墨西哥鞋匠家庭的儿子,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却一直受家人阻挠。苦于不能证明自己,在一个人鬼能够团聚的特殊节日鬼节里,以很偶然的机会进入亡灵世界,踏上寻找能给予自己力量和误以为是自己祖先的已故歌神的旅途。
随着故事发展,真相逐步揭示,其中由于误会导致的偏见的消融、处于湮灭边缘的祖先的重焕生机、失散已久的家人在亡灵世界的团聚,电影在主人公,这个鞋匠的儿子,在家人的支持下踏上音乐之路落幕。
故事不靠正反分明的两派发展情节,而且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表现出了正反两面的形象:
为何会出现这种转变?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掌握不了关于事情的所有真相。
米格的祖先和公认歌神曾经是搭档,却因要回家团聚而被后者暗算,这位祖先却认为自己是因吃香肠中毒而死。米格的家人认为祖先抛妻弃子,对音乐怀恨在心,家里的祭坛也禁止供奉祖先的照片,导致祖先不能通过亡灵通道在鬼节看望在世的女儿。
很奇怪的是,米格祖先和他的妻子以及其他已故亲戚,也不能在亡灵世界团聚。原因在于,他的妻子一直认为该祖先为了音乐抛妻弃子,而且经过很多很多年,也不愿意与他沟通。
这就是扎根于米格祖先的亡灵亲戚心中深深的偏见。之后偏见怎样消融?小男孩米格和祖先一起说出了祖先被害的真相。这个真相祖先之前并不知道,无意由小男孩推断出来;但即使米格的祖先是被误认为其他原因而死,而不是真的想抛弃妻子儿女,之前这点一定也和他妻子说过,但是为什么祖先的妻子之前不相信,这次从小男孩嘴里说出来却相信了呢?万一小男孩米格说的是假话或者推断出了错误的结论呢?而且谋杀米格祖先这件事情,在电影中过去了这么多年,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呢?当然,电影后续补充了一段歌神的自我陈述,歌神自己承认了谋杀。
米格祖先的悲剧根源,在于人们固执己见的性格,以及把万事万物简化为好坏二元的简单思维,以为自己掌握了世界万物真相,不愿沟通,不愿面对事物的复杂性,致使近在眼前的爱人,却像远在天边一样触不可及。
故事结局米格的祖先似乎没有什么瑕疵,富有才华,心系家人,乐于助人,不拘小节,刚出场时有点卑鄙下流的形象可以靠为了见到家人这个理由洗脱。我们如果以为,米格的祖先是完全正面的,如果电影后期给米格祖先加入一些负面剧情,比如米格祖先出远门期间与美女约会上床,比如米格祖先为了出名抄袭了他人的歌曲,如果加入这些剧情,观众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这个结局够圆满,够温情,能抚慰很多人的心灵。但我们如果这样就想象米格祖先是一个完美形象的话,岂不是和米格祖先妻子那群人的思维一样了?我假设的情节当然可能发生,也当然可以由米格祖先隐瞒过去,但在大量具有同样简单二元思维的观众心中,当然不会发生。
接下来我想谈谈电影中的场景某些场景:
亡灵不受思念之后会永远湮灭这个设定是什么意思?反过来说,如果有在世的亲朋好友想念已故亲人,这位亲人的亡灵在亡灵世界会一直存在。人类到哪里去,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既然有亲人思念,如果说一个人死亡后就此湮灭于世,太让人伤心了。既然无从得知他们的下落,何不设定这样的亡灵世界供在世之人寄托忧思呢?美国的崛起正是扎根于这种实用主义思想。
电影中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的烟花象征着什么?烟花易冷,虽然绚烂,却转瞬即逝。人们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设置亡灵世界这样一个场景,也正象征着人们追求永恒,但又追寻不到,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而在亡灵之地,不仅是烟花,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醉人的繁华之中,正是导演在暗示,此地不真实,只是一场梦。
亡灵世界和现实中的人们对音乐为何如此痴狂?音乐恒久远,一曲永流传。这不只是音乐的魅力,也是所有人们智慧结晶,诸如科学、艺术的魅力。人们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但是生命可以通过这些东西传承下去。这也正反映了人们对永恒的执着,也可以称为贪欲。歌神的形象虽然在剧情中毁于一旦,但如此多狂热的音乐民众之中,再出100个歌神,又有何难?歌神的形象只是人们在消费自己心中的艺术细胞,歌神是谁,在我看来,倒在其次。
亡灵向导多变的形象是什么意思?简单化的二元思维,导致了现实世界人们的很多困惑。特别是在某些意识形态主导一切的国家,今天还是D和GOV的领导人,明天可能就变成阶下囚。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的一面在于他们为国家做了贡献,坏人的一面在于他们形成了新的阶层,干下了许多犯法的勾当,坏人的一面之所以公之于众,正是与其他这样的人斗争的结果。这些困惑,正说明了以静态眼光看待事物的不可取。在电影中,亡灵向导也许是最聪明、最有灵性的事物了,他们对事物的嗅觉灵敏,没有定势思维。这点也明示在他们可以随意变化的形象上。所以,变化,也就是辩证法,才能更清楚地帮助我们看待事物。
电影对亡灵世界的其他暗示,诸如常人在里边呆太久会变成亡灵,这个常人是真实的,那么亡灵世界就是相反一面的,正如《千与千寻》的世界里,千寻走出虚拟世界之后,爸妈对发生的事情毫无察觉,以实用主义来分析,正体现其想象的一面,但是想象出来的,也有很大意义。
至于故事的结局,看起来非常完美:
完美的事物,总是给人不真实的印象,何况是这么脆弱的大完美。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一个毒贩横行,大部分人都想往美国移民的国家,米格几代都是鞋匠,他想搞音乐,靠自己的努力也是不行的,因为人生在世,最优先的是生存,鞋匠家里有多少钱供他搞音乐?他真的有搞音乐的才华吗?他在那种家庭环境下能坚持下去吗?他有机会成为心目(凭我猜测)中的万人敬仰的歌神吗?
强势出场的米格祖先的妻子,为什么这么多年对米格祖先的偏见都没有消除?靠着小男孩道出真相就相信了米格祖先?这很可能只是电影的障眼法,这对夫妻之间存在的隔阂远不止这个误会。而且偏见和误会存在了这么几代人上百年的时间,依然存在着,正说明这对夫妻在很多方面矛盾很大,但是寻寻觅觅又找不出解决之道。他们在一起最温馨的时刻,估计是误会解除后的前几天,之后的矛盾不一定会更少。究其原因,偏见的根源,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至于跌落神坛的歌神,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们始终在进行这种造神运动,造一个,摧毁一个。为何?人们想在神身上寄托自己排解不了的苦难。至于悬在众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真的是人民大众掌控的?最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真相不止于此。但是很多人从此获益,抄底买股票的人们赚得衣盆满钵,具有舆论优势的当事人,获取了巨额赔偿,当然,他们别无选择,至于吃瓜群众,除了被带起来造造舆论,几天之后大家全都不关注了。
(缺少一句高育良的台词图片,暂时没找到: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在变!)
整部电影的发展,无不在诠释着辩证法。可以作为辩证法正题的,是主角米格想要踏上音乐之路,这是我们都希望他家人给与支持的;反题,是他的家人不支持;怎么办呢,主角最后去当鞋匠了吗?他的家人之所以不支持米格搞音乐,正是因为家人误认为祖先为了搞音乐抛妻弃子,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误会;随着剧情发展,误会消除,支持米格搞音乐也理所当然。
到此当然不圆满,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合题如果圆满了,也就不叫辩证法了;这个合题又暂时作为一个正题,反题是米格音乐之路上遇到的其他困难;接着这件事情辨证发展,没有终结。
这第二个正题虽然也叫正题,然是不同于刚开始的正题,这正是辩证法的表象上的螺旋上升。依照这些看待事物的原理,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解决起来就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