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小红书翻多了,经常看到有男同胞被骂不会共情,但我想对方不会共情男同胞的“不会共情”,不也是“不会共情”嘛。经过一番分析,我发现共情的对象常常指向需要安慰或者认同的弱者,这样以上指责的逻辑就清晰了:一些人(不局限性别)伤心的时候需要对象安慰,而且这种安慰需要建立在“懂 ta”的基础上,不能胡乱安慰,不然 ta 更伤心了。这时候 ta 要求共情自己,但不会去共情对方的“不会共情”,所以是一种双标。为什么这么“理直气壮”,这就是一种来自弱者的道德绑架,我伤心了你就该让着我。
对于谈恋爱期间发生的安慰本身,我是没有异议的,亲密关系的一个功能就是相互的心理按摩嘛。以上分析只指“理直气壮地要求共情”这件事所蕴含的逻辑关系。
期间,也想到其他有意思的点,所以分享出来。
共情有巨大的作用。以上只是说“强制共情”的坏处,正如“父母催婚”是道德绑架,“自愿结婚”则确实有很多好处一样,同样是结婚这么回事儿,主动、被动的做法却有很大差别。共情的作用在于:
关于需要消耗什么?共情是一种情感按摩,需要消耗精力。
先来看共情的步骤:
第一点要求想象力、智商、阅历,但很多人做完第一点后,发现自己并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还是不理解,共情失败。项羽乌江自刎,把刘邦放在那个位置应该能东山再起。
因为缺少了关键一点,还得带入对方的性格。理解对方的性格,才能理解对方的选择。同样一件事,isfp 纠结、内耗;entj 想了想就开始干。
女性群体有更多相似的性格,相比男生更敏感、纠结,所以女孩子高呼“家人们!谁懂啊!”,评论里往往一群女孩子“懂的扣1,不懂的扣眼珠子!”、“我直接一个爆哭,太懂了!”。很多男生则“一脸懵,谁来解释一下?”。
共情成功就是同频,更容易成为朋友。
为简化讨论,我们将人分为强者、相同地位者/弱者两种。这是基于自己的地位来划分的相对区间。将需要共情的事情分为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以下组合:
总之,对方获取认同、寻求安慰的时候,需要共情。人有需要的时候就会变弱。寻求安慰时,对方处于绝对的心理弱势。寻求认同时,往往是对方无法忍受孤独,越强的人越能忍受孤独。所以,共情往往指向弱者或相同地位的。
如果难以共情到强者,强者也不需要别人共情,那么“别人只会崇拜哥哥,只有我会心疼哥哥”是如何俘获哥哥的心的呢?强者也有心理弱势的时候,心里弱势的时候可以称为弱者,这与上面的结论不冲突,此时他是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理解、关心”的,能提供的人,自然能走进他的心。
很多东西都能令我们感动。比如下图的悲情英雄。感动是因为别人做了我们没做到的事情,并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带给我们的。共情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在 ta 那个位置,只能做得普普通通,肯定没 ta 好,但是 ta 做好了,这就令我们很受触动,因为他超出现实,变得理想化了。
共情需要消耗精力。一些人共情能力太好,像林黛玉一样伤春悲秋,会去共情花而葬花,这样的人往往不幸福,本质上是被情感迷失了决策的眼睛,不顾理智地去做错误的选择。
如何避免呢?自私一点,对方需要花费你精力获取共情的时候,先看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吧。
福楼拜说过,幸福三要素,愚蠢、自私、身体好。能做到自私少共情,就会更幸福。
但是能让共情能力牵着鼻子走的人,正是因为没有强大的理智。理智认为应该少共情,这群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才有诅咒之说。
文化的主体是国家、宗教。文化的包容性,也就是排他性的反面,基本相当于共情。
没啥共情度的文化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经常导致国家之间宗教理由的战争,这些宗教的主事认为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最好的,才能救赎人民,如多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就是捍卫基督教。
共情度高的文化如佛教、道教、儒教,就可以和谐相处,中国古代文化就是儒释道文化。
由不同文化驱动的国家如果不能共情,也会处于敌对状态。如信奉民主的西欧国家和实际独裁的俄罗斯威胁。
标榜自由的欧美国家,也是一个封闭体系,很多时候不能共情其他文化。鸦片战争、伊拉克战争就是例证。
很多人会寻思,利益才是决定因素。福山也在《现代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总结道:团体或个人的终极动力来自认可和利益。求得共情就是求得认可。同时增加了利益考虑才能更好地解释上面示例。例如美国和沙特就是盟友。不过很多时候共享利益或者抢夺利益正是因为能够共情或者共情失败,所以共情、利益两个因素会互相影响转化,共情肯定是能作为部分原因来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