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杨天真的小宇宙播客《天真不天真》,她提到高三时一次重大挫折后很沮丧,某次无意中听到历史老师说她“命很好”,她坚信了,于是高考考得好,未来的事业也非常顺利;反观《万箭穿心》的主角,承受着那么多的苦难,可悲可叹;职场中的牛马也经常相互调侃:“如果你能吃苦,那享福的就另有其人了”。
这种预言,心理学上称为“自证预言”,是一种人生寓言。意思是:我们通过控制未来事情发生的方式,确保预言为真,确保世界和自己的预期一致。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个概念。资料多来源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和《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两本书。
自证预言听起来很像佛教的“境由心生”,意思是我们可以通过预设的想法,重新诠释外部世界,从而获取不同的感受;也像“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的第一创造力;但不同于这两个概念,自证预言的作用机制是先有一种预设的想法,再去付诸行动,从而推动现实世界的改变。
比如一个人走在路上,对面的人看了他两秒。如果这个人的预设想法是:“社会上很多坏人,我得反击!”,他就会进一步想“看我是对我有意见!”,那么很可能会因为言语冲突打起来,进公安局,留了案底,影响找工作。如果这个人的预设想法是:“别人哪有这么多闲工夫跟我过不去”,他就会进一步想“看我可能是因为我跟他认识的人长得像”,那么他不会找对面做恶性沟通,相安无事。
性格是一种自证预言。人生坐标是性格的框架,性格是人的舒适圈,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时候,也改变了命运。
预期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包含在性格里边。同时,人对世界的看法意味着两方面,简言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好或者坏;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好或者坏。这两个维度有四种搭配,画在坐标系中就是下图的人生坐标:
有四种坐标定位。取几种简要说明:
人生坐标构成了性格的基本框架。性格可以预测我们的行为,但我们不一定按照性格做事。一个恰当的比喻是惯用手,我们习惯用右手或者左手发力,用另一只手没那么舒服。所以说,性格是我们的舒适圈。
弗洛伊德说过:童年的经验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性格形成于五岁之前的童年,在其后的人生中确实也可以改变。《周易》有云: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意思是君子应当像豹子那样善于改变,及时变通。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改变的潜质的,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同,“君子”可以改变是因为有毅力,“小人”就不一定能变。
“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圈的痛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性格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对未来的预言不断发生改变,也不断实现预言所决定的命运。性格也是一种“自证预言”。但是另外一些人,坚持所谓的“自我”,不愿意改变,认为变了那就不是“我”了,自证预言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舒适圈,有人要反驳,比如 entj 性格(mbti 性格模型下的一种性格,为简化讨论,本文 mbti = 性格),总是为了目标打破自己的舒适圈,这种人的性格就不是他的舒适圈。对于这个反驳的一种解释:“打破之前的舒适圈是 entj 的现在的舒适圈”,这不违背上述模型。这种解释很像罗素悖论的解法,(笑
对于“坚持自我”这种说法,笔者要反驳。“坚持自我”包含两种使用场景,一种是针对事情的,有理性的支持,是自信;另一种是针对人的,因为是自己的想法,是自以为的自信,是尊严,也是顽固。这里反驳的是后一种。这种人往往认为有一个本质的不变的与众不同的天生的“自我”存在,如果变得和其他人一样,那么“我就不是我了”。“天生的”方面很容易反驳,性格大部分形成于童年时期,也是后天的,虽然也有先天的成分。但是这种“坚持自我”也关乎自尊,这是个大话题,所以这里只能反驳一部分。
一个示例:isfp 是一种很容易纠结的人格,难以做出选择,entj 的执行力则很强。一个医科大学的教授带了两个研究生,一个 isfp,一个 entj,某一次导师交代他俩一个任务,写一篇心脏支架的实际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他俩对这个领域的初始知识量是相似的。isfp 纠结两天才去问导师要医院资源,之后又在纠结要不要去找医院的教授,因为有点不好意思;entj 这时已经提交了报告,因为他接到任务的时候就去找导师要来了医院资源,又立马联系医院的医生做调研,花了一天时间写好了报告。十年后,entj 成了这个医科大学某个学院的副院长,isfj 只是个为房奋斗的研究员,学术水平因为资源少也更差。性格的威力可见一斑。自证预言就包含在性格里边。比如在 entj 的认知中,我们就是应该用一切办法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这样才能获取更多资源辅助自己成功。而在 isfp 的认知中,总觉得自己是小喽啰,不好意思打扰别人。
这里的分析是在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系下进行的。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很精辟的建立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实用价值体系,简而言之,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舒服、更好的行为,才是好的行为。
所以,“我好,你也好”是一种健康的人生坐标。其他各种人生坐标,都将人生道路的挫折过分地归结于自己或者他人。归结后有什么用呢?无力改变现状罢了。“我好,你也好”则要求人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做一个成人。这是一种勇敢的选择,因为我们借此许下了一个终生的承诺,需要靠行为、态度持续地对别人展示出来,这个选择不能给自己庇护,只能直面“残暴命运如投石飞剑般的摧残”。
上面说的都是认知向的东西,实践向的同样重要。各种心理疗法就是用来辅助人们做出改变的。
本文仅分享一些有意思的点,深入了解还请阅读专业著作。
“五只黑猩猩理论”。科学家发现,预测一只黑猩猩的行为有靠谱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通过观察与他玩得最好的另外五只黑猩猩的行为。这些行为中有相似性。这个理论的启发是,人是社会性动物,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筛选朋友。
工作时,和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在一起。
玩耍时,和比自己更快乐的人在一起。
《纳瓦尔宝典》
“心理游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自《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后者讲述人们的行为具有固定的模式,比如“仪式”、“消遣”、“游戏”等。书中着重分析了“游戏”这类行为模式,并汇编了常见的游戏,之所以称为游戏,是因为参与者们能从中得到“心理”奖赏或者“社交”奖赏。游戏往往带给某一方负面情绪,不同人生坐标的人喜欢玩不同的游戏,比如“我不好,你好”的人喜欢玩“可怜的我”的游戏,总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悲惨,当获得同情时心理异常满足。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吹狗哨”、“PUA”等也都是游戏。当我们在现实中洞察到自己身处游戏中时,对自己的了解会加深一层,认知到了处境,往往“会心一笑”就可以避免悲惨结果。后续会写专门文章来介绍。
水逆是一种对短期挫折的解释,“因为水逆,我这段时期会频繁遇到挫折,这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占星学上也有两种应对措施,一种是这个时候应更加小心、冷静;另一种是把事情推迟到水逆后再做。
这种解释将原因归结于外部,没有仔细寻找真正原因(“因为我做事情马马虎虎;因为我之前没考虑到这一点;”)这样思考可以增强人们的心理能量,但这种不理性属于欺骗自己,有长期危害。
同时,占星学上的应对措施挺靠谱、挺科学的。小心、冷静有助于做成任何事情;同时,在一个相信水逆的氛围,把事情推迟是有好处的,因为大家都怀着悲观的心情。但在这件事不得推迟时,参与者容易把事情搞砸,且推给水逆。
很多人在沟通时对事情没有足够了解,所以心里会有各种预设、偏见,且对方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往往导致很差的沟通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有一个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论,包含四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前两步对帮助我们重塑“预言”有帮助。
我们带着正确的“预言”去做事,结果便会“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