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类永生,很多人觉得怎么可能,太荒谬了吧!因为人们往往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肉体不灭,灵魂不灭,持续到永远”。这种定义比较狭义。在人类整体的层面上,可以说已经实现了永生。本文将探讨永生的定义,以及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人类可以作为个体、整体来讲。本文只探讨个体永生,此处简单说明一下整体永生。
对于整体来说,生理性的东西即全体人类的总和,个体对于整体,正如个体的细胞之于个体,通过繁衍、生死实现新陈代谢。同时,这个整体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离为多个部分的,比如中国人、非洲人,这两个群体生孩子的案例是比较少见的。
精神性的东西,就是文明。每种文明都有其特征,虽然发生着交流、融合,但是文化还是相对独立的。人类不同群体间的隔离,主要由文化隔离引起。
整体永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生理层面,现代人类在 30 万年前已演化完成并繁衍至今;精神层面,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研究这个的学科很多,历史学、人类学都是。
下文主要讲“个体永生”,和“永生”不加区分地使用。
永生的“永”和“生”,都值得剖析。这里以真实发生的案例或者思想实验进行辨别。
存在。
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题图),也被称为永生水母。水母的生命周期有三个阶段,受精卵生长成的一个毛茸茸的幼虫;幼虫蜕变为水螅型,可以进行无性繁殖;水螅型成长为性成熟的水母型,可以进行有性繁殖,5 mm 左右。水母型,在受到环境压力(温度变化、缺少食物)、衰老、物理损伤时,会通过“分化转移”回到水螅型,也就是“返老还童”,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所以除非被物理消灭掉,否则灯塔水母就是永生的。
这种水母到水螅的再生过程已在其他包括海月水母的五种水母中发现。
下图为海月水母:
依然是灯塔水母。如果灯塔水母被人类捞起来,用火烧死,实际没有永生,那么算是永生吗?
这个例子是为了探讨,如果一个生物只是有永生的可能,但实际没有永生,算永生吗?
先来探讨“永生的可能”,如果一个生物种类有足够多的生物群体可以实现永生,才算是具有“永生的可能”,这种界定是为了防止极端情况:假如将来出现一种高科技支撑的建筑空间,开启时会占用地球人类一半的能源消耗,里边只能容留一个特定基因的人永生,这不能称为“具有永生的可能”,但如果这个建筑空间能让 1% 的人类实现永生,那么可以称做具有“永生的可能”。
再来探讨“不灭”,不灭是类似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佛祖,无法被消灭,因为他已跳出我们所认识到的自然规律,不在五行中了。我们说的永生,不是这种不灭。
最后探讨“实际发生的永生”,地球上目前真实的生物,其生命都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彻底终结,也就是毁掉遗传物质、蛋白质,这样意识也会消散。一个具有“永生的可能”的生物,在合适的环境、没有意外死亡的情况下,才会变成“实际发生的永生”。
将“永生”的概念局限为“具有永生的可能”比较合适。
如果彭祖真的如神话中所说活了 800 岁,那么算不算永生?
这个例子是为了探讨,活多长时间算是“永”。永肯定不代表无限。5000 万年前印欧板块碰撞珠穆朗玛峰刚开始形成,50 亿年后太阳会膨胀 200 倍变成红巨星吞噬包括地球在内的近地行星,宇宙说不定也会在将来某个时刻停止膨胀而坍缩,所以执着于“无限”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没有现实意义。
如果一个时间段达不到无限,只是很久,比如 10000 年,是可以被称为“永”的。同时可以考虑引入数字量化指标来描述永,比如 1000 年就是“0.1永”。
如果能跨越较长的时间跨度,但不是时刻都有意识(排除掉正常的睡眠过程),算是永生吗?例如《三体》中一些人通过冬眠技术跨越了几万年。
这个例子是为了探讨意识时刻清醒是否是永生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意识是否时刻清醒不是永生的必要条件。所以冬眠可以作为一项永生技术。
一群人乘坐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在太空中实现了永生,算是人类永生吗?
应该算是。人类永生不必在地球上实现,但需要和下一个例子一起考虑是否来源于人类文明。
想象 100 光年外有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其中的“地球”上也恰好有生物学上一致的人类(DNA 一致),但是却是另外一种文明形态。这种算是人类永生吗?
应该不是。他们不是人类(人类的概念定义为地球人类)。人类永生,不仅仅是肉体永生,还需要是由地球上的人类衍生出来的才行。因为人类是个生物学和文化层面的历史学等共同确定的概念。
想象拥有高科技的外星人从地球上抢劫了 1000 刚受孕的人类受精卵,然后光速逃离地球,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帮助这群人实现了永生。
这个不能算作人类永生,他们没有继承人类的精神。理由同“非脱胎于人类文明的永生”。
人格是记忆的存续,意识是对外界可以做出反应。
以得了晚期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为例,假如他丧失了全部记忆,但是还能对外界做出反应,那么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死掉了。
以重度植物人为例,他表现得像是丧失了全部记忆,且不对外界做出任何反应,他比上面的老人死得更彻底。意识已经消亡了。
死亡有程度,所以“生”不是非黑即白的。可以根据残留的人格、意识的多少进行量化,这样能更好地描述“生”。
简化来讲,意识来源于大脑中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如果一个科技公司实现了一种芯片,并且通过“意识转移技术”将大脑中的意识转移到芯片中,之后这种芯片搭配人造肌肉、骨骼组成另一种生命形式,可以如同生物大脑一样对外界的各种光线、触摸信号做出类似人类的反应。
这种情况应该算是生,如果能够长久得活下去就是永生。永生并不局限于身体这个容器。更重要的是是否由人类文明促成。
如果一群人坐着 99.999% 光速的飞船远离地球,这群人感知 1 年的时间变化,地球上的人的感知是 223.6 年。这群人很容易就在地球人眼里存活上千年,这算是永生吗?
应该不算。因为这群飞船上的人的时间感知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们依然只有现在人类的寿命。
经过上面的探讨,可以形成大概的“人类个体永生”概念:
生的反面是死。上面的例子也在说明生、死不是非此即彼的。死亡包括生理和精神两个层面,以下分开考察。
临床死亡:心跳、呼吸停止。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心肺复苏等抢救手段恢复。
脑死亡:大脑功能不可逆地停止。包括大脑皮层、脑干死亡。这在大多数国家标志一个人的生物学死亡。
临床死亡的下一步就是脑死亡。
植物状态:因为发生了脑损伤,意识、对外界的认知完全丧失,但下丘脑、脑干还可运作,所以可以完成呼吸。
同时,还有各种病,如肝衰竭、肾衰竭、癌症、感冒等,都可以算是某种程度的“死亡”。
所以,从生理的角度来说,生死是相互交融的,死亡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生命力”量化指标,来更准确地描述“生的程度”,或者“死亡的程度”。
人格(记忆、自我认同)、意识(对外界做出反应的能力)是我们认为的人的基础能力。而如重度抑郁的人一心向死,植物人丧失了意识,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这些能力。
人格死亡:一个人的核心人格特征、记忆、自我认同不可逆地丧失的状态。可能发生于:晚期阿尔兹海默症、严重脑损伤(特别是与生存欲望相关的前额叶皮质)、精神分裂。
意识死亡:感知、主观体验、自我意识完全丧失的状态。可能发生于:脑死亡、深度昏迷、植物状态。
心理死亡:心理功能严重丧失,但生理功能保持。这里的死亡就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心死”。表现是对生活失去兴趣、情感反应减退、不想社交、经常性的空虚感。可能发生于: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长期身心疲惫。
社会死亡:人身败名裂、被社会忽视、孤立、隔离。一般由社会事件造成。也称为社死。发生于:嫖娼被单位通报、高官蹲监狱。
如同生理性死亡,心理性死亡也可以用一个量化指标来衡量。
先来讨论人类个体。
微观层面的原因很多,如:
表现在宏观层面就是: 3. 端粒学说预测人的细胞分类次数极限为 40-60 次(Hayflick limit),以此估计寿命极限为 120-150 岁。
看起来,死亡是一个复杂系统中预设的程序,在人均寿命不到 80 岁的现在,着眼于这些造成死亡的原因去延长寿命肯定会有效果。但是往往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不乐观地推测,一定会出现难以克服的情况,这是造物主的设计。
其他生物也是如此。
进化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个体为什么普遍走向死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在遗传中发生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被留了下来,同时父辈母辈因为没有子辈的更趋于优良的基因被淘汰。这种设计的结果就是,生物越来越适应地球这个环境。
总之,生物为什么普遍走向死亡?是因为我们被设计如此,我们 born this way。
但是,人类已经有了科技加持,逆天改名也是有可能的。
生理层面上,需要依赖生物科技的发展。方向很明确,就是各个导致衰老的原因。比如:
《三体》中的冬眠技术,可以让人的身体进入非常缓慢的代谢状态,这种状态可以长达几十年、上千年,且人类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唤醒。冬眠可以作为一种永生技术。
总之,身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当我们将这些物质的作用关系搞清楚后,就可以很大程度减缓衰老、死亡。
如果抛弃这具肉体,我们会有更广阔的思路。关键是精神的复制或转移。比如:
重点说下硅基生命。数字化的精神可以以光速传播到其他地方,到了目的地可以选择性地配上躯体,这样就实现了人体光速传输。数字化的精神可以用类似互联网的技术,实现高性能(比如每秒计算出 1M 次 100 以内的加减乘除);实现两地(不局限于地球、太阳系)三中心的高可用,这样就成了真·不灭。
上面只提到了精神的转移,如果精神发生了复制,会引出一些伦理学的问题,比如“一个人”该如何定义。
首先,永生是一种选择。
其次,我们的思维方式固化于文明。文明脱胎于大多数人类活不到 100 岁这个几十万年来的事实。就像很多 80 后父母和 00 后儿女互相觉得对方傻逼而无法沟通一样。永生的时代必将产生适合永生的文明形式。
比如,自杀、安乐死在高年龄段的人会更加自由。结束生命是他们的权力。那时候人们可能更经常地感叹“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社会福利会大幅增加,也就是说财富分配会发生变化。要不然在马太效应下首富会越来越富有,直到整个社会的基尼系数变为 1。
家庭会消失,在这种福利社会中,人们没那么大经济压力要去均摊,而生命变长必然伴随着个人主义盛行,人们更想去满足自己的愿望。
繁衍下一代的方式多种多样,胎生只是其中一种,可以选择两个人精神融合成一个新人,或者一个人精神分裂为多个自己。
硅基生命每天会干什么呢?虽然是硅基生命了,但也可以发展出一套类似多巴胺的激素奖励机制,这样可以接受美女的视觉刺激,也可以从探索外太空中得到爽感。
这才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佛教中有“四圣谛”,其中的苦谛讲“人生皆苦”,苦从何来呢?苦从无常中来。
永生仅仅代表“永生的可能”,在实现不灭之前,还是得遭遇无常,还是有被物理消灭的风险。
所以实现了“永生的可能”不代表会拥有幸福,因为还是有无常。至于实现了不灭后会如何,笔者还得仔细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