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这样的场景:
一个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王二白天在单位,看到用户反馈群里有一个和自己业务相关的反馈,便打字回复,还差几个字的时候,领导发话了:“这个问题 @王二 看下。下次及时回复。”王二内心一阵恼火,删掉了刚才输入的字,看向远方平静两分钟,用附带在信息上的“收到”emoji 回复了领导。然后闷闷不乐去看问题。
晚上回到家,昏昏沉沉,刚输入密码打开门踏进屋子里,就感觉到隐隐的不对:他忘了在屋外换鞋了。女朋友为此和他吵过两次,一吵架就生闷气。王二转过身准备出门,女朋友端着汤从厨房出来了,看到王二脚上的鞋子,便把汤锅重重放到桌子上,转身去了卧室,还有“咚”得一声关门。王二苦恼了,又得花大心思去哄。除此之外,王二挂衣服时脑海中总回响着“衣服先甩平整再挂”,并且“得用宽衣架,不然会让衣服变形”;走路的时候,总是有“脚抬搞一点,别让后跟磕着地板”;这样的声音都是女朋友的声音。王二就算是一个人挂自己的衣服,一个人走路,脑海中也时不时会有这样的声音,这些声音让王二的头脑中演绎着各种愤恨的故事,他有时候会恨恨地故意把衣服弄皱,走路也磕出很大的声音,心情才会顺畅一些。
这些事情中,王二准备做的与领导、女朋友让他做的相同或者相似,但后者们却先提出来了,而且是以责怪的语气。这样就彻底把王二本来依靠自由意志,进而是自由的选择,变为奴役性质的执行。事情的出发点本来可以完全来自自己的意志,现在掺杂上了很多别人的意志,变成了一种说不清楚的状态。也就是“你应当”,消除了自由意志,消除了自由。
在“好为人师”的场景中,有类似的情况。被“教育”的一方,很可能因为“不想受别人驱使做事”或者“单纯不喜欢对方的高姿态”而拒绝对方的建议。如果真的想让对方受益,需要语言艺术。有一个人际沟通法则我比较认同,引用如下:
人际沟通的四大黄金法则:
一、先讲对方想听的
二、再讲对方听得进的
三、再讲你该讲的
四、最后讲你想讲的
与人交谈时,对陌生人只说30%,对熟人只说50%,对家人只说70%。章工 @435hz
很多“师”只讲自己想讲的,自己说了个爽,对方大概率听不进去,本想着对方会受益,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得到的很可能是“嗤之以鼻”。
关于自由意志、自由,也许会有人质疑:哲学上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自由还是件有争论的事情,不应如此笃定地认定人们有自由意志。
我的回答是:人们进行不那么深入的思考即可得知,一件事情的一些方面确实由外在因素决定,这是决定论的方面;同时我们自己也有选择的空间,这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哲学上一些理论确实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但是一个好的理论、有说服力的理论,必须能解释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觉得“我们有自由意志”这个经验。所以,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哲学理论,肯定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