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告诉我:“我妈说踩井盖会倒霉”,我一向不相信这种玄学说法,就没当回事儿。跟她出去玩的时候,她见到井盖绕着走,而我总是因为想到那句话,每次都绕到井盖上踩一脚再走。上周在公司楼下遛弯时,我又刻意踩了一个井盖,咯噔一声井盖滑了出来,要不是腿脚快,我就掉下去了。这个井盖下有半米深,旁边不像正常井盖一样用合页连接着固定的边框,又轻又薄,所以能被踩动,井里边是塑料水管之类的东西,旁边放着一块大石头,正常情况下应该会压着井盖。
看来踩井盖确实会让人倒霉,以科学的方式:井盖不如旁边的正常路面结实,走在上面,有更大的概率出事故。之前我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没有过多解释,我之前也听过类似的说法,或者说井代表阴森之地,踩井盖会损失阳气;或者说井里住着龙王,踩井盖会冒犯他老人家,从而受到惩罚。所以默认这些玄学解释是“踩井盖会倒霉”的充分条件。但显然科学的解释才是其充分条件。
生活上有很多类似的玄学教导,深究其原因,很多都有科学道理。这里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性格和星座有关联,所以经常用来测算两人是否适合恋爱,比如双鱼配摩羯,摩羯提供稳定,双鱼带来柔情。玄学的解释是,人出生时星座的位置会铭刻在个人星盘中,形成性格底色。我也可以想到一个科学的解释:
很多人也相信以形补形,吃核桃能补脑,吃各种鞭能提升性能力。这些食物从两方面产生实际的效果,一方面是自证预言,也就是信念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以其自身蕴含的物质以生理学的方式影响身体。
很多人相信“在寺庙里踩门槛会冒犯佛祖,从而让自己倒霉”;更多的人相信 6、8 是吉利数字会带来好运,4 是不吉利数字会带来坏运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别人朝自己的照片吐口水是一种侮辱,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这些事情都可以以上面科学的解释发挥作用,从而以看似玄学的方式影响这个世界。
总结起来,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两种:
上文提到的“玄学的方式”,更准确地说是“感应的方式”,对应的思维方式叫感应思维。另有一种思维方式是理性思维,也就是科学、哲学使用的思维方式。
感应思维并非没用。文明初期的人们大量使用感应思维。现在科学教育虽然普及了,还是会有各种思想角落被感应思维填充。国学中缺少西方逻辑,所以充斥着大量的感应思维。比如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西方社会当然也有感应思维的例子,如之前认为某些疾病是由恶魔附身引起的,所以治病的办法就是请来巫师祈神上身,用特定的仪式驱散恶魔。
感应思维与理性思维有什么不同呢?
核心不同是,感应思维中缺失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就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规律。但是感应思维并不要求所关联的两件事情具有必然联系,也就是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比如巫师请神上身驱魔,很有可能没治好病,这并不影响人们继续相信这种治病方式,如果需要解释,随便一个理由都能成为解释,比如病人不敬神,神不想帮他;比如神当天在云游太虚,当天没工夫处理这些事情。甚至是一个人这辈子只见到过一次实际的联系,或者根本没见到实际发生过,也会相信感应,比如神迹,人们认为没看到神迹只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而不是神不存在。
取而代之,感应思维中发挥作用的是更朴素、更显而易见的原理。原理之一是感性联系,相互感应之物总有某种相像之处,吃核桃补脑是因为核桃像大脑皮层,吃黑芝麻治白头发是因为黑色,初升的太阳象征是生命是因为每天都是新的。原理之二是朴素的万物有灵论,人和人可以共鸣,人物、物物都能共鸣,秋风一吹,落叶飘荡,悲秋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就是人物共鸣的一个例子。
随着早期文明的发展,神话出现了。各种古老文明都有神话。神话就是感应思维对世界的系统性阐述,提示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神话中,世界的来源是盘古开天辟地,人的来源是女娲造人,人们应该多做善事是因为天庭和地狱的奖惩机制,等等。神话通常把事情的原因,归于超自然力量。
感应思维既然不是规律性的,没那么好用,为什么人们要使用感应思维呢?
这个问题等同于,感应思维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因为存在的东西,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合理性。笔者结合参考资料,进行不严谨的发散。原因之一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统治,比如多做善事有助于人们从事生产活动、遵守规则,所以天庭力量掌管的因果报应(不同于物理因果关系)是统治者乐意让人们相信的;原因之二是,感应思维更多地被用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事情上,比如求雨,古代没有什么其他办法求雨,向龙王求雨至少给了人们一些希望,而对于建造房屋、海洋航行等有确定办法的事情,古代的人们还是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现在感应思维在某些事情上也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我们依然有很多没有科学解决办法的事情(上面的原因之二),比如生死,我们会向菩萨祈福,比如自然灾害,在现在依然被很多人看作对人类作恶的惩罚。
所以,对于之前为什么使用感应思维,现在为什么更多地用理性思维,也有了回答:哪个更好用就用哪个,实在没办法不妨试试感应思维,能给人希望。
踩井盖差点让我吃了大亏,我们既不能盲信,也不能盲不信,批判性地接受“老人言”,是一种更合理的方式。这些感应思维存留下的结果,也是寻找科学规律的线索。